创客教育会成为下一个千亿市场吗?

创客教育会成为下一个千亿市场吗?

行业资讯

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常被一起提及,内涵也有一定的重叠。创客教育是在STEAM教育强调跨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在应用和创新层面的延伸和拓展。目前大多以开源硬件、编程机器人、3D打印机等为载体,同时配合相应的教材,以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和应用知识创新创造的能力。

根据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的广义定义,目前估计该市场的整体规模在五年左右会达到千亿人民币。市场对创客教育的乐观也来自于市场各参与方对创客教育发展的正向推动。

参与主体方面,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升;家长对于创客教育STEAM教育的认可度和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及教师对创客教育课程的接受程度及教学能力的提升都对创客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机构方面,政府在政策层面的支持;投资机构对于创客教育市场的资本支持,以及创客教育公司推出贴近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也为创客教育的发展营造了更加好的环境。对于参与主体方面不再展开,下文将就机构因素进行浅析。

政府在创客教育政策上支持情况

最近一年教育部在各项文件中以及目前积极推进的各类课程课标修订工作中都强调了对创客教育的重视和引导:

以上文件在各个层面对创客教育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意见和政策层面的支持。首先,在大方向上鼓励积极探索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应用,教师与学生能在政策鼓励下更多的接触到与创客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

其次,支持探索建设综合实验室,教育创客空间等教育环境,教学环境得到提升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最后,在小学、中学的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中均加入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内容。强调了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注重学科间的知识贯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有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中,加入开源硬件项目设计,通过开源硬件项目的设计、实施与作品创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

对于切入校内市场的创客教育参与企业来说,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该阶段的教学目标,对应的课程开发有了具体的指引,对课程开发的专业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校对于相应课程的教学教具需求量,以及创客实验室建设和原有教室升级的需求都会大幅度增加,这对于创客空间及创客教育硬件提供商来说是利好消息。

对于创客教育,浙江温州中学资深创客教师谢作如认为,中小学应当鼓励以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为核心,汇聚科学、艺术、数学等学科教师以及校外专家组成指导团队,对学校创客活动进行全面指导。从全国层面看,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尚缺乏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又没有找到合适的有价值的内容,创客教育刚好可以弥补这一尴尬的局面。

创客教育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情况

最近创客教育市场融资阶段主要集中在A轮附近,反映了整体创客教育市场还处于发展早期的阶段。

各类机构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市场。从扶植地区明星企业的角度: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在B轮投资了MakeBlock这家在创客领域植根深圳的公司;从拓展教育领域发挥原有资源优势的角度:A股上市公司盛通股份依托自身出版行业的资源积极布局教育领域,4.3亿元收购创客教育线下培训机构乐博乐博机器人;另一家上市公司立思辰,旗下专注智慧校园的全资子公司康邦科技,在Pre-A阶段投资了青橙创客教育。从布局创客教育细分市场的角度:教育行业巨头新东方在A轮投资了乐博乐博机器人和寓乐湾;好未来在A+轮投资了鲨鱼公园。从加强技术领域合作的角度:芯片巨头高通(Qualcomm Ventures)在A轮投资了贝尔机器人,电子投资领域的华登国际在A轮投资了DFRobot智位机器人。

创客教育公司市场格局情况

目前众多创客教育公司按照产品和业务属性可以分为:产品器材提供商、课程内容提供商、培训服务提供商。随着市场整体的发展和公司自身在产业上下游的拓展,像产品器材提供商MakeBlock、DFRobot、LabPlus都已经通过与专业课程内容提供商合作,或利用专业资源开发课程内容,形成了在课程内容层面的完善和布局。课程内容提供商和培训服务提供商也已经从最初引进国外创客教育体系到自主研发更适合本土的课程内容体系,例如寓乐湾和青橙创客教育,都在课程内容体系上更加丰富。

从市场的切入角度来看,又有校内市场和校外市场之分。 对于切入校内市场,由于各地资源的分散和割据,创客教育公司往往通过与各地区渠道商合作的形式进入学校。对于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要关注来自产品和课程本身的市场需求,即产品和课程要得到用户的认可。就目前阶段来说,终端用户主要是校内老师,产品和课程本身要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并且在教学实践中确实能够达到教学的标准。另一方面,要在渠道层面保持相对价格优势和服务优势。

对于切入校外市场,创客教育包含了众多机器人教育和新兴STEAM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很多直接推向家庭的消费级产品公司。对于创客教育分割校外兴趣培训大市场,家长目前阶段的意愿有限。大多数家长的决策仍偏应试导向,对创客教育的参与意愿一般。根据鲸媒体《中国中小学创客教育行业蓝皮书2016-2017》对家长的调查问卷结果:1.家长对创客教育的认知程度和感兴趣程度一般,有愿意尝试了解的意愿;2.报班意愿比较谨慎,且对课程价格的接受程度远低于K12课外辅导课;3.大多数家长表达了愿意参与亲子互动,参与学习的意愿。

创客教育在现阶段遇到的问题

目前创客教育在国内的推广和尝试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在教学时间、教师能力、教材质量上都面临着诸多挑战:

1、实际教学课时或参与实践太少。如今,学生普遍兴趣较高,动手制作和兴趣创作的意愿强烈。但是受限于目前在各个阶段课时以及家长在课外对学生时间精力的支配,学生实际得到创客教育的教学时间有限。

2、优质师资有限。创客教育跨学科注重应用的属性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市场上满足要求的教师资源存在一定的缺口,这也对创客教育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校内和校外市场的落地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3、符合教学实践的教学内容缺少。尤其能够适应大班教学的课程内容开发,需要创客教育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研发和反复教学实践,往往开发周期都在一年以上。此前有不少创客教育企业将课程内容带入了学校,又逐步从学校退出,侧面反映了提供的教育课程方案不能贴合实际的教学要求,课程本身没有经过实际教学检验。

对于目前面临的各项挑战,政策层面已经积极引导,面向校内的创客教育企业应该更注重课程及产品的教学研发质量,贴近相关课标要求,在实际教学场景下反复检验课程内容的效果;同时还应注重对创客教育参与教师的培训支持。对于校外赛道的创客教育企业来说,校内的积极推进对于学生、老师、家长的普及渗透都有很大的助推效应,尤其学生和家长的参与程度与接受程度进一步加深,对于校外专业创客教育机构的需求也进一步提升。

无论在校内校外,对于教师资源和教学内容质量的把控都将是未来发展和区分创客教育市场的核心。

 

如果真相是这样 3D打印的肉类你会吃吗?

如果真相是这样 3D打印的肉类你会吃吗?

行业资讯

当前,诞生于1986年的3D打印技术火爆异常,各种3D打印的新闻出现在诸多媒体。3D打印枪支、潜水艇部件、汽车金属部件、软性人体器官、义肢、巧克力、肉……,如果按照这种列举方法写下去,这篇文章应该不用写别的了。作为时常关注科技动态的编辑,经常会浏览很多科技界的新闻资讯,最近在浏览某网站时看到一条新闻,内容主要讲的是国外的厨师利用3D打印生产食物,看完后我哑然失笑,想借此话题给大家探讨下3D打印肉的真相,了解真相后,如果有天3D打印的肉上市了,你会吃吗?

在开始展开之前,让我们确定两个基本的概念。首先是3D打印的定义:3D打印(3DP)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第二是食物的生产过程:原材料→生产过程→成品。如果利用3D打印生产食物的话,显然3D打印属于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

3D打印肉类食物的原材料从何而来?

读者可能会说这不是废话吗?当然是肉了。那么肉从何来呢?我们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比如猪牛羊鸡鸭鹅鱼虾蟹,都是通过饲料在养殖场养殖后经过粗加工或精加工最终走到我们的餐桌。3D打印的肉原料从何而来呢?从3D打印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3D打印原料应该是粉末状的或者塑料等可粘合材料,现在在市面上常见的3D打印机大多是使用塑料作为原材料的机型,由此类比而来3D打印肉类食物需要的是肉沫。肉沫的获得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动物细胞培养,第二种是将肉类搅碎。

细胞培养技术也叫细胞克隆技术,是生物技术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技术。微生物的培养是细胞培养技术中最常见的一种,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酵母、夏天喝的啤酒、腐乳、臭豆腐等等食物的生产都离不开微生物的细胞培养,动物细胞培养是细胞培养技术中难度最大的部分,简单的说就是生物细胞在模拟动物细胞生长环境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细胞复制,通过大量细胞的累积形成生物细胞的集合体,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会形成动物组织,细胞是像沙子一样堆积到一起。刨除动物细胞培育的难度不谈,我们假设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已经非常容易,大规模生产细胞已经成为可能。

肉类作为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分很多的种类,比如鹅肝、猴脑、羊腰子等等,那么这部分的肉类怎么获得呢?我们人类也是动物的一种,以人类为例,我们对我们的身体结构非常的了解,人从最初的受精卵经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形成了不同的细胞,这些细胞具体的体验在人体的各个部分,比如心肌细胞、神经元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等等,对应着人类不同的人体器官,简单来说就是心肝脾肺肾等。要生产这些部分的食物可以对对应部位的细胞进行培养即可获得。

另外一种获取肉沫方式就非常常见了,我们在超市经常会看到饺子馅就是搅碎程度较低的肉沫,包括现在很多肉类企业生产过程中也会将不同种类的肉进行混合搅拌生产食物,比如常见的香肠、汉堡肉等等。文章开头作者提到的国外厨师(不是上图的厨师)就是利用这种方式生产的肉沫,而且用的是动物的各种器官,按照文章的内容,肉沫中可能包括我们俗称的“下水”、丐帮美食“七里香”,这是作者哑然失笑的重要原因,这和传统的绞肉并没本质上的区别。

3D打印出的肉类产品好吃吗?

3D打印的过程基本原理大家应该都是清楚的,这里不做过多的介绍,我们直接来看3D打印生产完成后的成品。谈到“吃”,很多吃货能够坐下来滔滔不绝的聊很多,个人认为“吃”有两功能:一、维持人类的生存;二、味觉的享受。关于维持生存不必过分多讲,吃了之后不会死的基本都能维持生存吧,剩下的就是维持时间长短的问题啦。历史上吃树皮、吃观音土、XX省人吃XX省人(滑稽脸)的现象都是存在的,我们这里重点谈第二点。 影响食物美味程度的因素很多:食材,烹饪手法,摆盘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品味食物时的感受。3D打印的肉能够满足人类形成的饮食习惯吗?肉类不同组织之间有机的结合形成的不同的口感能够通过3D打印实现吗?用网上的图片举个栗子(非严肃向,爱狗人士勿喷)。

每一种肉类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口感,如果通过3D打印来实现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现在3D打印生产出来的肉会和现在市场上各种混合肉的味道一致吧,香肠的味道?汉堡的味道?饺子馅的味道?在没有吃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展开我们的想象。

未来3D打印出的肉类你会吃吗?

3D打印肉类对环保组织、动物保护组织而言是好事,动物虐待、环境污染将会大幅减少,甚至不需要再有养殖场的存在。但是从食品安全层面来说,在现在养殖场养殖动物供人类食用的情况中,我们尚且不知道我们吃的肉从何而来,吃的肉是不是安全?是不是健康就更无从知晓了。如果未来肉类的生产真的成了3D打印的工厂,所有的环节都更加不能被大众接触到,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吃下去的是什么食物。在很多问题消失的同时,引发出新的问题。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有一部电影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雪国列车》,列车车尾的人每天吃的“蛋白块”。3D打印肉类食物原料有所不同但都还是肉啊,产出的东西形状有所不同,能维持生存,但是没有食用美食时体验的享受。这样的肉还是我们想吃的肉吗?这样的肉你会吃吗?